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史記下
SHIH-CHI (2) 
開課學期
97-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閻鴻中 
課號
Hist4004 
課程識別碼
103 23142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共104 
備註
範疇:中國。領域:思想、政治、社會、一般。史學名著。
限學士班學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36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72shiji2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史記上起軒轅,下迄漢武,經子百家皆貫穿出入,又文筆矯健,敘事入微,行文謀篇變化莫測,洵為中國文化中最可貴、最重要的一大遺產。太史公深情厚意,見解精深且饒有特識,所謂「究天人、通古今、成一家之言」,固然是太史公的自詡,但在中國史學也唯有此書足以當之無楚C這樣的作品只可以「大著作」稱之,經世致用之方、論世知人之識,都可從中得到深刻的體會,不僅是傳統史學的典範、「史家之絕唱」而已。而研讀此書者,亦當以讀大著作之心為之,不為口耳之學,好學深思以厚植根柢,始能真有所獲。 

課程目標
史記有寫作背景、全書結構和核心理念,是研讀此書首先要理解的。因此在課程裡先之以導論。在這個基礎上,全學年選讀約三十篇內容,兼含五體,藉以見全書架構、重大見解和多方面的內涵。對於此書取材矜慎、善惡不隱、敘事變化、激射呼應、縱覽全局、無微不臻,分別在各篇裡指出實例。至於傳疑分歧、疏略牴痐坏╮A亦隨篇附見。
除了課堂講解的作品之外,修課學生另需依照進度自行嬝爸銗L相關各篇,獲得對史記一書較全面的認識。

史記上
1. 課程介紹•書目介紹
2. 導論一:史記學概況
3. 導論二:史學、經學與史記得學術思想背景
4. 太史公自序
5. 太史公自序
6. 太史公自序
7. 漢書司馬遷傳與報任安書
8. 報任安書
9. 三代世表 期中考
10. 五帝本紀
11. 伯夷列傳
12. 吳太伯世家
13. 齊太公世家
14. 十二諸侯年表
15. 管晏列傳
16. 孔子世家
17. 孔子世家、孟荀列傳
18. 期末考
史記下
1. 六國年表
2. 廉頗藺相如列傳
3. 魏公子列傳、屈原賈生列傳
4. 秦本紀、秦始皇本紀
5. 李斯列傳
6. 陳涉世家
7. 高祖本紀
8. 留侯世家
9. 淮陰侯列傳
10. 期中考
11. 孝文本紀
12. 張釋之馮唐列傳、萬石張叔列傳
13. 汲鄭列傳、游俠列傳
14. 酷吏列傳
15. 平準書
16. 漢代各表略讀
17. 貨殖列傳
18. 期末考

 
課程要求
1. 課前嬝物w讀物。
2. 背誦指定篇章。
3. 繳交史記讀書報告一篇。


評量方式
1. 報告 1/3
2. 期中考1/3
3. 期末考1/3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基本書目(各講大綱依講次置於課程網頁)
1. 《史記三家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鼎文、宏業、世界等影印) 參考〔清〕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北京:中華,1997)
2. (三家注)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天工、萬卷樓等影印) 使用讀本
3. 韓兆琦,《史記箋證》(南昌市:江西人民,2004) 參考讀本
基本參考書
1. 〔明〕凌稚隆輯,《史記評林》(地球出版社影印)
2.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1981)
3. 〔清〕姚祖恩(苧田),《史記菁華錄》(台北:聯經、學海等)
4. 劉咸炘,《太史公書知意》(收於《四史知意》)
5. 李笠,《廣史記訂補》(上海;復旦大學,2001)
6. 施之勉,《史記會注考證訂補》(台北:華岡,1976)
7. 王叔岷,《史記斠證》(台北:中?院歷史語言?究所,1983/北京:中華,2007)

8.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1986/臺北:博遠,1990 )
9. 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論著專題索引》(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0. 張玉春,《史記版本?究》(北京:商務,2001)
11. 朱東潤,〈裴駰《史記集解》說例〉、〈司馬貞《史記索隱》說例〉、〈張守節《史記正義》說例〉,俱見《史記考索》(上海:開明書店,1940╱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12.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灣開明書店�里仁�漢京),第一至五章(司馬遷的學術傳記),第七章(思想介紹)
13. (清)包世臣,〈論史記六國表敘〉、〈復石贛州書〉,《藝舟雙楫》論文二(商務:國學基本叢書)
14. 錢穆,〈太史公考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聯經�蘭臺
15.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觀堂集林》
16. 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華文,2002)
17. 袁傳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論》(合肥:安徽人民,2005)
18. 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台大歷史學報》26(2000.12),151-205
19.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6(1979.12)

20. 白壽彝,〈《史記》新論〉,《史學遺產六講》(北京:北京,2004)附錄一
21. 陳直,〈漢晉人對《史記》的傳播及其評價〉,收於吳澤主編《中國史學史論集(一)》(上海人民,1979),234-258
22. 阮芝生,〈論留侯與三略〉,《食貨月刊》復刊11卷3,4期(1981.6,7)
23. 阮芝生,〈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19(1996.6)
24.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2007)
25. 李紀祥,《史記五論》(台北:文津,200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7週
6/11  天官書 封禪書